文书是极具个性化的,它的个性化也是双向的。文书既是每一位申请者向大学展现自己个性的媒介,也是一所大学向申请者传达自己独特文化的渠道。关于文书如何书写,网络可以为读者提供大量的“HOW”。该篇文章将从另外一个视角,带有一定新鲜感,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“个性化”。
打开一个话题,我喜欢采用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,由提问展开讨论:
“既然学生的故事千人千面,那么各大名校乃各路神仙,具有自己的习性。面对同一篇文书,大学之间的内在偏好是否也有所不同?”
答案是肯定的。两所顶级大学好比两位顶级美食家。作为美食职业人士,他们的共性是对美食的色香味的苛刻要求;而顶级大学对学生的分数和课外活动也是要求苛刻;
与此同时,两位美食家自身的偏好肯定存在差异,因此对饮食的“美”的定义也有所区别,就好比两所大学对“好学生”有着自己的见解。
那么名校之间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到底存在哪些内在偏好呢?
一家位于加州的美国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,梳理了上万篇顶级大学本科录取文书,深度对比各大名校的偏好。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对比是斯坦福和哈佛大学之间的差异。为什么对比这两家?因为斯坦福一直都是哈佛的最大劲敌。
每年被哈佛录取的2000多名学生,大概有20%会婉拒哈佛,其中很大比例选择了斯坦福。这家科技公司通过分析500多篇斯坦福大学以及近400篇哈佛大学成功录取文书,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。说实话,这些微妙但重要的差异可能连招生官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。
那么到底哈佛、斯坦福、以及其他顶级名校有着什么样的“偏见”呢?
哈佛更喜欢从逆境中读人生
哈佛文书中的反面言语要比斯坦福的频率高。比如说“癌症”,“艰难”,“困境”出现在哈佛文书中要远超过斯坦福。相对比之下,斯坦福的文书中更频繁的用词是“幸福”,“热情” “改善”,“进步” 等。
除了正反向的语言差异,大数据对比发现哈佛的文书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些词汇是“经历”,“社会”,“机会” “世界”和“成功”;而斯坦福文书的高频词汇则是“研究”,“社区”,“知识”,“技能” 和“将来”。
从宏观的角度来解读数据,我们可以感受到斯坦福大学对学生的天性更感兴趣,而哈佛可能更在意学生个人成就史。
可能这样干巴巴的对比并不生动,那么让我来一次跨界,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相亲关系来做比喻:斯坦福大学好比一名顶级投资者,更看重的是创业者个人的特点:狼性、谦卑、好学、格局;
而哈佛大学更在意创业者的过往创业史。两位投资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,即衡量风险,判断投资价值。两者的评估方式并不相互排斥,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,但是风格和侧重点不同。
那么其他藤校各自有什么偏好?
布朗大学倾向于义工和公共服务,但是这种话题反而在耶鲁的文书中出现频率较低。另外,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学生也会经常描述一次从失败中学习的经历;康乃尔和宾大则对学生描述个人将来抱负和愿景更有兴趣。
八所藤校中的另外两所,达特茅斯和哥伦比亚则更为中性,从数据上未能看出他们对某些话题存在倾向性。
名校录取文书的一些共性:
首先一定避免简单重复简历上已经有的内容,这将是一种严重机会浪费。
另外,回答文书避免中规中矩,平淡无奇。有风险才有回报。申请者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,从内容上、文章的结构上、甚至文体上都可以实现突破。
在这里举几个例子:
一位被多所名校录取的学生,个人文书围绕着他自己和对色情内容成瘾的父亲而展开。即使我们没有阅读全文,读者是不是已经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?这是一篇内容大胆的文章,让招生官印象深刻。但是换成你,是否敢写?是否能写好?
另外一个大胆的故事的镜头从作者的姥姥犯法入狱开始,随后母亲被迫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政府救济,家庭从此陷入空前的危机故事从而达到高潮。
我们华人文化提倡家丑不能外扬,但是美国人所提倡的做法偏偏冲击了我们原有的认知,不知读者会作何感想?
我会从三个层面来看待这些“风险”行为。
在第一个层面思考,我会提醒大家,我们是否在做文书头脑风暴的时候,在潜意识层面已经受到了母文化的束缚?比如在无意识中就已经过滤了很多有趣的话题,可能你认为太私密了?或者太敏感了?中国文化鼓励折中处事方式,那么针对文书选题,我们是否让思维习惯影响了我们?
在第二个层面思考,从国家到个人,美国都具有鲜明的个性,她最强大的一股力量是文化输出。美国虽然是超级大国,但是她所倡导的并非都是值得追求。在追梦美国名校的同时,中国父母是不是应该与孩子讨论一下美国的哪些价值观值得接受,哪些是需要三思的?
从更深一个层面思考,我们是否也要反思自己的母文化?生活在21世纪,我们是否考虑过哪些值得保留,哪些是阻碍?留学本来就是一种生活的碰撞,美国将是一次反差最大的撞击,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?
在申请大学的同时,如果每个留学家庭都能够花时间来讨论并体会这些问题,留学的价值将超越名校录取的意义。
文末,总结几个建议:
1、一篇再好的文书,最好不要同时用于申请多所大学。学校竞争越激烈意味着筛选越严格,尤其是录取率只有个位数的名校的招生官,都已经被“宠”坏了。面对极其挑剔的对象,我们要赢得芳心,必须要为她量身定制。
2、内容大胆的文书,就好比一本好剧本(比如《三体》),你一定要保证能够拍出一部好电影 (比如《三个大傻大闯宝莱坞》),不然内容大胆反而成了负担。所以不要为了大胆而大胆。
3、学校的文书,尤其是补充文书,透露了学校的脾气和特点。言外之意,学生要申请的是合适的名校,而不仅仅是名校。所以先找到合适的对象是前提,再全力以赴才有意义。简单来讲,先得选择,后再努力。用一个方程式表达:精准选择+狠心努力= 一生无憾。
4、以上这几点也非常适用于申请顶尖美高。
5、最后,请不要让这篇文章的大数据分析限制了你的想象力。我相信你的故事比数据精彩。